Search

偶像崇拜、抱團取暖,國民黨的價值還在嗎?

三月十二日是國父逝世紀念日,馬、吳、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偶像崇拜、抱團取暖,國民黨的價值還在嗎?

三月十二日是國父逝世紀念日,馬、吳、郝合體,至國父紀念館鞠躬致意,同台的還有國民黨副主席陳鎮湘,以及諸多要員,聯合晚報的新聞將之評論為「吵吵鬧鬧」的造勢大會 (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6656/2337231)。無論是身為國民或是黨員,表現對於國父的尊敬當然天經地義,只是,對著銅像鞠躬,然後在群眾面前高呼「中華民國萬歲」,呈現在社會大眾眼前的,卻同時也是國民黨思想與理念的一片真空。

國民黨失去政權,對於自身檢討,卻往往跳脫不出歸咎單一因素的「找戰犯」邏輯;對於未來重新振作,也無法脫離期望單一領袖中興再造的「偶像崇拜」思維。碰上了黨主席選情加溫,所有黨員挑邊表態,對於主子,全力護航、營造偶像氣勢;對於其他候選人,輕則拐彎批評、重則當面拆台。黨內互打成為常態、黨內團結遙遙無期也就算了,危機卻在於整個政黨的思想、制度和未來發展乏人問津的慘況。

但我認為,國父逝世紀念日,對於國民黨黨員而言,應該是認真思考三民主義作為國民黨核心思想是否具體落實、是否跟上時代的重要時刻。只是鞠個躬、高呼口號,對於國民黨未來的發展,恐怕只有「抱團取暖」的短期功效?對於國民黨失去政權,鮮少有人從本黨理念的角度出發進行檢討:過去國民黨執政,三民主義的精神有好好落實嗎?核心思想和執政作為的衝突,是不是失去政權的原因之一?

國父談民權主義,是人民管理政事,是主權在民的精神。觀察今日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,人民參政的需求隨著網路科技的普及而快速上升,但國民黨在過去執政的歷程中,似乎總未能把握好政府治理和人民參與的平衡,而每次都在街頭衝撞後失去民心。這是否是民權主義面臨的時代挑戰?而國民黨對於這樣的挑戰,因應方法又是什麼?

國父談民族主義,對外是為了掙脫中國被殖民的不平等狀態、對內是為了促進國內多民族的團結與平等。中華民國國運多舛,因緣際會成了今天的處境,對外我國仍然未能擺脫受到打壓的外交悲劇、對內則出現了更多元、更破碎的民族認同;而國民黨在過去的執政歷程中,對於這樣的挑戰,態度似乎曖昧不明?拒絕把話說清楚,在新的時代中,最終能經得起考驗嗎?

國父談民生主義,出發點是解決社會大眾的生存問題,所以有了漲價歸公、平均地權等等論述。然而台灣社會面臨卻是房價飛漲、薪水不漲、青貧過勞等等讓社會喪失生存意志的民生危機。國民黨做為兩大黨之一,應否承擔起責任?面對社會大眾的生存問題,國民黨要提出什麼解方?

三民主義雖然聽起來老派又無趣,但是主權在民、族群平等團結、解決社會民生問題,卻都是值得政治家終生追求的良善價值。在國父逝世九十多年後的今天,若能聽到國民黨人深切思考、反省自身對於三民主義實踐上的不足,那麼政黨中興絕對有希望,因為這正是對社會大眾宣示:良善價值終究是國民黨未來追求的重要目標。然而若只是行禮如儀,口號掛帥,然後期望人民因為民進黨執政的無能而「歸隊」,那麼台灣的政黨政治,恐怕難以跳脫兩黨比爛、百姓受害的惡性循環。

#黨主席大戰 #價值搭橋 #國民黨的未來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市府透明開放、議會問政升級、公民積極參與、地方政治換血!2018年的選舉,小市民用選票將牛煦庭送進議會;牛煦庭會不忘初衷,為龜山人爭取更好的生活品質。
View all posts